電子消費券如何振興經濟
剛發表的《財政預算案》,公眾除聚焦寬減利得稅、薪俸稅及差餉之外,還有電子消費券。政府建議向每名18歲或以上合資格港人,分5期發放共5000元電子消費券,現正物色儲值支付工具營辦商協助推行,最快年內實施。據聞當局將採用去年為「派錢」開發的系統,並預留6億元作行政費用。
不少人抱怨政府為何不直接「派錢」,只推出電子消費券。澳門去年2月宣布派發電子消費券,同年5月1日起分兩期共派發8000澳門元消費券,社會反應熱烈,市民四出購物;澳門指該計劃有五大效益:(一)穩住內需市場;(二)刺激消費氛圍;(三)增加企業信心;(四)紓解居民壓力;(五)電子支付工具進一步普及。
反觀香港去年直接「派錢」紓民困,人們是否用這些應急錢消費抑或作其他用途?無從稽考。再者,疫下推動消費是否等於鼓勵市民外出購物?會否造成反效果?這是天時地利的問題,故去年「派錢」尚算是正確做法。就澳門的情況,電子消費券確能刺激消費,也有助電子支付工具更普及,向「無現金城市」再踏一步。
港府正研究如何推動電子消費券,據悉將把一些較普及的儲值支付工具設為發放平台,因此多家電子錢包蠢蠢欲動,盼在總計360億元電子消費券中分杯羹。當局亦擬針對無使用電子錢包的市民,採用實體支付工具(如八達通)作為發放電子消費券渠道。冀政府汲取去年「派錢」的教訓,盡快理順各種問題,讓電子消費券早日推出,為受疫情重挫的消費市場帶來「生機」。
https://www1.hkej.com/dailynews/article/id/2722600/%E9%9B%BB%E5%AD%90%E6%B6%88%E8%B2%BB%E5%88%B8%E5%A6%82%E4%BD%95%E6%8C%AF%E8%88%88%E7%B6%93%E6%BF%9F